贵州师范学院副校长郭文(前排左四)会见参加活动的中外学者并参加研讨
本次学术合作的开端,来源于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研究员马恵娣去年在欧洲参加一个关于社会学的国际学术会议时,与几位欧洲学者的思想碰撞。当时,几位社会学学者已经将“自产时蔬”定义为一个社会学领域,在欧洲进行了十余年的调查和研究。研究成果对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健康休闲方式的建立、减少居民抑郁几率等有明显的积极作用。这些信息引起马恵娣的注意:“这项研究看起来很小,但是能以小见大。特别是当前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美好生活理念、健康休闲方式的普及等越来越得到广泛重视,在我国进行推广研究有着特殊的意义。”很快,她与欧洲学者达成合作研究意向,广泛结合欧洲和中国的实际情况,共同开展研究工作,并将首次培训和研讨活动选定在具有地理学科、农业资源学科、环境学科、旅游学科等专业背景的贵州师范学院。
对于马恵娣的研究,中国科协原书记处书记沈爱民表示“看好”。他说,房前屋后种菜,看起来都是小事,但这项研究是以小见大,以“微观”铸“宏观”。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关系到人民福祉,民族未来。自产食蔬”则体现了公众对这项国家战略部署的呼应与践行。
本次活动中,两位欧洲学者万里迢迢专程赶往贵州参加研讨和交流,他们分别是捷克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教授托马斯·科斯特莱基(Tomas Kostelecky)、英国开放大学教授皮特尔·杰立卡( Petr Jehlicka)。
托马斯以捷克共和国为例,阐述了自己定性和定量研究该课题的方法,皮特尔则以自己十余年的研究成果为例,阐述了这项研究的社会意义。
皮特尔关注到,36%的匈牙利人、38%的捷克人和54%的波兰人在国内参与“自产食蔬”。他说:“根据社会实践和分享概念,可以认为,东欧食品自助供应不是穷人的应对策略,而是一种具有深刻社会和文化意义的自愿活动。它与繁荣、快乐和成就感有关,而不是与约束、必要性和义务感有关。”
两位学者也关注到,在中国,也有一些专家学者涉猎这个课题,比如广东省,曾有学者对客家村庄35户居民的“自产食蔬”问题进行深入调研,但是他们希望,未来的研究能够涉及范围更广。
研讨会结束后,与会专家学者与贵州师范学院部分师生在一起
“自产食蔬”作为新的学术方向,涉及生活哲学、自然哲学、生态多样性、环境伦理、资源循环、生活美学、休闲生活方式、闲暇时间利用等跨学科问题。前来参加活动的学者们也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观点和问题。
贵州师范学院地理与资源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吴亚平是“自产食蔬”课题的实践者,在学院角落的荒地上,他种植了一小片蔬菜,成为自己和同事们的乐园。他认为,我国城乡差异较大,这样的研究,有更大的意义。
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刘晨晔表示,这是中国休闲研究学术界第一次与欧洲同行开展跨国多边合作研究,既有助于西方学术界加深对中国休闲研究成绩的认识和了解,又有助于向世界展示中国人民新时代美好生活风貌,提升中国的国际知名度,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作为主办方代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董春雨表示,以于光远和马恵娣为主要领头人开创的中国休闲研究,以开阔的研究视野,踏实认真做特色研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本次活动更尝试新方式,特别是邀请国外同行共同研究,相信会取得切实的学术成果。
沈爱民认为,该项目将不同国家、不同高校和研究机构、不同地域的专家学者组织在一起,有利于聚集各方智慧,产生创新思想。他希望大家以“同心协力、优势互补、学科交叉、文理并重、中西兼容”的思维方式做好这篇大文章,做实事,接地气,既要符合国际规范,也要符合中国国情。